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

學習花精的轉變 (二)

By: 大專院校講師/梁惠敏
二、職場運用

  學了花精,改變了自己的觀念之後,進而在和他人相處的時候,也會因為這樣的轉變,更能夠理解別人產生這些行為或者想法的深層原因。若發生衝突的時候,也會先注意到這深層原因造成的影響,先處理了深層原因,自然衝突變小了,或者,衝突就不再發生。有時候,還可以幫助別人解決問題。

  舉個最近的例子:有位學生在開學時來找我談,他提到最近幾年他都曾經發生過很奇怪的現象。每次到了三月多、四月的時候,他這個人就開始發生喪失表達能力的狀況。有時候是嘴裡說出來的話和心裡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,而且無關;或者是寫作文、報告、答題時,明明心裡想的,寫出來卻不是那麼一回事。這段期間說出來或者寫出來的東西,完全不知道到底在表達些什麼。當然這樣的狀況嚴重影響他的學習進度。去醫院檢查,卻也檢查不出所以然來。然後差不多到了六月初就會莫名其妙恢復正常,什麼藥也不需要吃。他想先跟我講或許他未來會再度發生這樣的狀況,所以先跟老師報備,到時候請老師務必原諒。

  若按我以前的想法,我肯定先懷疑這學生找我的目的,然後會和他的導師或者相關人員討論、驗證他的說法。但是學了花精以後,我的態度和以往有些不同。我不再懷疑他的說法,而是認真的思考這孩子的問題所在。



  在聽了他的敘述之後,我請他給我一個星期的時間思索這個問題。最後我的分析是:落葉松+鐵線蓮。這孩子的狀況由高二時開始產生,而每年三月多開始,就是進入大考倒數階段,需要緊鑼密鼓準備衝刺。我的判斷是:這孩子因為自信不足(落葉松),所以在面對如此大的壓力下,便產生了不願和外界產生聯結的情形(鐵線蓮),藉以保護自己。於是我先給他與自信有關的花精。一個星期後他說他覺得自己有自信多了,以前有些話不敢說的,現在都敢說出來了。接下來給與他專注有關的花精。兩個星期下來,他說他沒有什麼感覺。但是就我和他對話的感覺,他的表達比以往清楚多了,不再像之前有些說不出來的話,只能一直問:「老師,這樣你懂我的意思?我不會說,不知道怎麼說。老師,你懂嗎?」但是這孩子截至目前為止,都不再出現辭不達意的狀況,我的判斷是應該好多了。這也讓我很開心,能夠多幫一個人解決他的問題。

  當然,學了花精,也會讓我心動手癢。一遇到週遭親朋好友有什麼情緒上的問題,會請教當事人的想法之後,有意願的再給他一瓶調好的花精試試。通常而言,花精在小朋友身上的效果都比成人要來得好。但是除了這個以外,花精的情緒辯論技巧,也影響了我對人生的一些看法、授課時講授內容態度的轉變。

  例如以往在講述戲曲典型「痴情女子負心漢」的劇目「王魁負桂英」時,都將重點放在桂英的痴情、王魁的薄倖。但是學了花精以後,讓我思考到:固然桂英在海神爺的幫助之下,勾了王魁的魂,報了仇,但是,如此桂英的內心就會平靜了嗎?那要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內心趨於平靜,不會為仇恨的情緒淹沒呢?現在的我會深入思考,面對這樣的人生難題,如何使自己的情緒趨於平靜?

  在這不一定有公理正義、不一定會有超自然力量幫助化解困境的世界中,如何自處?如何使自己的情緒趨於平靜?在課程當中,我會帶入這些想法。將這些當成一顆種子,種在學生的心中。如果有一天學生有機緣的話,自然這些種子會開花結果,幫助他們在人生路上,能夠有更深刻的體驗,而不是渾渾噩噩過一生,終身為負面情緒所苦。截至目前為止,我發現已經有許多學生,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文本,更深刻的體驗這人世間的喜怒哀樂。

  以前覺得「修行」對我這個單細胞腦袋生物而言,是遙遠虛幻的一條路,自己永遠不可能踏上的。現在,思考著巴哈醫師的花精系統,其實不只是在治療情緒、治癒疾病而已,學習了巴哈花精之後,其實也走上了一條很不同的修行路。只是這種修行並非如同比丘、比丘尼,或者神父修女一般,過著清修苦行的生活。若按佛教觀念而言,修行的目的在於「離苦得樂」,尋求解脫。而學習花精,一開始或許需要藉助花精的幫助,才能得到平靜。但是慢慢藉由了解自己產生失衡情緒的根源、進而培養相對正向美德之後,內心自然一直能夠感受到平靜祥和。這是學花精時所未曾想過的,也是學花精之後,最大的收穫。

  直到現在,雖然說自己離「聖人之境」還很遙遠,但是相信走過這一段人生歷程,更能體會這大千世界的美好。我不期待一定要達到佛家所云「離苦得樂」的境界,但是希望藉由學習花精,了解我生於這個世界的原因,接受自己樂於服務他人的個性,能在幫助他人的同時,也幫助了自己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Treg $% &eERE DS@!yt gd wERr43(*$# W#GFD %&E WE$^%HHSFDj ERT #@sqt %$ w$rV st Z#| n5Z XAge Z#| n5Z X _ oq3wAxX +0Q JFDQL$#^@ #%$^ T# A@Q %T^Y H*&RH@Q #ERFB NER TJ*_ x